- · 城市与环境研究版面费是[04/09]
- · 《城市与环境研究》投稿[04/09]
- · 《城市与环境研究》数据[04/09]
- · 《城市与环境研究》期刊[04/09]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6.1.3 辅助设施配置增进游憩舒适性与保障性 6.2 步行环境改善强化儿童出行体验 6.2.1 步行基础设施完善契合儿童行为模式 6.2.2 街道环境吸引力提升激发儿
6.1.3 辅助设施配置增进游憩舒适性与保障性
6.2 步行环境改善强化儿童出行体验
6.2.1 步行基础设施完善契合儿童行为模式
6.2.2 街道环境吸引力提升激发儿童出行兴趣
6.3 街区交通组织提升儿童出行几率
6.3.1 细密路网控制引导儿童主动出行
6.3.2 步行网络营建保障儿童出行连续
6.3.3 交通流速限制降低儿童出行风险
6.4 服务设施完善满足儿童生活需求
6.4.1 儿童服务设施社区支持体系构建
6.4.2 儿童服务设施供给优化与品质提升
6.5 邻里氛围塑造促进儿童社会交往
6.5.1 设施功能整合实现代际共享
6.5.2 邻里空间营造促发居民交往
6.5.3 邻里活动引入增进代际互动
6.6 环境风险防控增强儿童安全保障
6.6.1 犯罪安全控制提升感知水平
6.6.2 交通安全措施强化出行防护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住区实地观察结果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3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
附录4 测量恒等性检验模型适配度
附录5 中介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文章摘要: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少年儿童群体,其中近1.8亿儿童居住在城市中。关注儿童权益,创造适宜他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2016年,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现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鼓励新生人口的生育与抚养。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儿童福利相关基本需求获得不断释放,并对儿童居住生活的物质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城市儿童面临着健康水平下降、伤害事故频发、自然观缺失与心理问题等多重危机。如何调整资源配置与改善环境质量,营建儿童支持性环境,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以承载儿童日常生活的住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住区空间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优化思路与改善对策,以期为城市住区层面的儿童友好环境设计提供实践指导。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从多个层面剖析儿童友好理念与住区空间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解析相关理论基础,明确物质空间为切入点的儿童友好环境研究理论认知原型;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外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经验,明晰实践中的实施要点与物质空间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视角进一步限定,从环境行为视角出发探究住区空间与儿童行为的内在关联,并结合住区功能维度与儿童发展需求,提出优化目标。在系统调查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明确儿童与家长环境感知偏好、儿童活动时空特征以及现存空间环境关键问题,并综合调查结果,建立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集。建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提出优化思路的重要前置条件,有助于明确现存关键问题,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基于前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遵循量表开发流程对儿童友好度评价量表进行开发,以我国4座大型城市为主要调研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运用测量恒等性分析证实其对于跨年龄儿童群组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依据路径系数计算指标权重,建立包含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环境儿童友好度对于居住满意度的影响。量化分析环境儿童友好水平的影响效用,有助于明晰如何通过环境改善提升居住满意度,并为优化设计提供适时反馈。研究以生活满意度模型为原型,提出改进后的理论模型,明确环境儿童友好度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调研问卷样本数据,采用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环境儿童友好度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效果进行检验。围绕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6项核心指标,结合影响检验结果,本文对优化设计要点进行系统凝练,提出符合城市住区共性需求、具有普适性的优化设计对策。具体来说,分别从游憩资源补充、步行环境改善、街区交通组织、服务设施完善、邻里氛围塑造与环境风险防控6个方面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城市住区空间环境系统构成,探究其科学评价方式与优化设计思路。研究成果可为住区空间环境量化分析与客观评估提供可靠支撑,为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既有环境更新提供实践指导,并为相关设计导则研发与规范制定提供参考,对于推进儿童友好住区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城市与环境研究》 网址: http://www.csyhjyj.cn/qikandaodu/2022/0210/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