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与环境研究版面费是[04/09]
- · 《城市与环境研究》投稿[04/09]
- · 《城市与环境研究》数据[04/09]
- · 《城市与环境研究》期刊[04/09]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城市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血脉网络 1.1.2 绿色出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1.1.3 大数据为城市交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血脉网络
1.1.2 绿色出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1.1.3 大数据为城市交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可步行性
2.1.2 社区、街区、街道和道路
2.1.3 POD理论
2.2 步行化的发展
2.2.1 美学至上的步行时期
2.2.2 弱步行时期
2.2.3 以人为本的街道
2.3 人车关系的发展
2.3.1 人车混行
2.3.2 人车分离
2.3.3 人车共存
2.4 国内外街道可步行性研究概况
2.4.1 可步行性理论研究
2.4.2 可步行性测量方法研究
2.4.3 可步行性评价内容研究
2.4.4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研究
2.4.5 可步行性测度指标研究
2.5 国外可步行性案例研究
2.5.1 城市层面案例
2.5.2 街道层面案例
3 学院路街道可步行性环境分析要素与方法
3.1 基于步行者出行特征与步行环境要求
3.1.1 行人步行特征
3.1.2 基于行人步行空间要求
3.1.3 基于行人步行的街道功能
3.2 基于步行者出行的心理需求
3.3 可步行性环境层次分析与环境属性
3.3.1 可步行性环境层次分析
3.3.2 街道环境属性
3.4 街道可步行性的环境要素
3.4.1 道路连通性
3.4.2 服务设施便利性
3.4.3 街道安全性
3.4.4 街道舒适性
3.4.5 街道愉悦性
3.5 北京学院路街道可步行性环境分析
3.5.1 可步行性环境分析的框架
3.5.2 街道环境数据获取
3.5.3 街道问卷获取
4 北京学院路街道可步行性分析
4.1 学院路街道概述
4.1.1 研究范围概况
4.1.2 街道建成空间现状
4.2 街道内部因素分析
4.2.1 道路连通性
4.2.2 服务设施便利性
4.2.3 步行环境安全性
4.2.4 步行环境舒适性
4.2.5 步行环境愉悦性
4.3 小结
5 提升学院路街道环境可步行性的策略
5.1 提升街道可达性,共建内外互通的学院路街道
5.1.1 串联内部街道
5.1.2 确保连续的步行空间
5.1.3 建立完善的绿色出行体系
5.2 丰富服务设施种类,提升学院路街道活力
5.2.1 增加服务设施种类
5.2.2 提升服务设施质量
5.2.3 增强沿街功能混合度
5.3 提升街道设计,建设舒适宜人的学院路街道
5.3.1 街道环境提升
5.3.2 增加步行安全度
5.3.3 机动车及共享单车的合理停放
5.4 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开放、共享、多元、活力的学院路街道
5.4.1 进行智慧化管理
5.4.2 建立协同治理平台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学院路街道步行环境满意度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文章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出行已经成为了主要交通方式,城市街道的可步行性与步行环境往往被忽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已有研究表明,推进城市街道步行体系的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本文围绕营建绿色街道步行体系展开研究分析。本文以北京市学院路街道为例,截取2019年学院路街道遥感影像地图等数据,通过GIS、Depthmap等软件对学院路街道连通性进行分析,选取高德地图POI数据对学院路街道日常服务设施进行可达性与多样性分析,利用百度地图全景图、Deep Lab.V3+街景语义分割模型对街道舒适性进行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安全性及愉悦性分析,共同探究北京学院路街道环境的可步行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策略。首先,对步行化背景及起源进行阐述,对街道的可步行性概念以及相关定义进行辨析,并对国内外城市步行化、人车关系等相关研究和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其次,以北京学院路街道作为研究对象,总结街道中人群的步行特点,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人群步行需求进行层级划分,将学院路街道的步行环境通过道路的连通性、服务设施的便利性、街道的安全性、街道的舒适性和街道的愉悦性5个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出北京学院路街道步行空间的特征。最后,基于步行空间特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学院路街道步行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道路连通性方面,学院路街道内交通干道两侧的步行空间整合度与选择度较高,高校校园与研究所内部的道路可达性较低;在服务设施方面,服务设施整体可达性较好,但存在布局不均衡的情况,学清路-学院路北以东服务设施可达性较低。在街道安全性方面,街道步行空间整体安全性系数较高;在街道舒适性及愉悦性方面,使用人群对步行环境整体满意度以学清路-学院路北为界,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研究提升策略包括:(1)提升街道可达性,共建内外互通的学院路街道;(2)丰富服务设施种类,提升学院路街道活力;(3)提升街道设计,建设舒适宜人的学院路街道;(4)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开放、共享、多元、活力的学院路街道。本文研究有助于为提升北京学院路街道的步行空间环境提出参考,以期为城市街道资源配置和建设绿色步行环境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城市与环境研究》 网址: http://www.csyhjyj.cn/qikandaodu/2022/0502/1565.html